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市场有多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每日一语
今天,聊聊产品和工艺,一家之言,可听可信可疑,可传播,但不可喷。
小编一直在坚持一个点,那就是生活垃圾处置方式的多元化,允许百家齐鸣,不要像垃圾渗滤液的“双膜法”一样,统治世界和圈体。
说到渗滤液了,这次去扬州垃圾填埋场参观又看到了无膜法(高级氧化),不知道为啥,小编打心底讨厌各种膜,哈哈。
此项目的亮点在于高级氧化,也是桶大多数老龄垃圾填埋场一样,传统的双膜法浓缩液长期回灌导致目前的处理系统瘫痪,在原有双膜法的基础上,对原液的BC比,然后进入生化系统,生化系统出水直接高级氧化,最后出水达到表2标准。
渗滤液处理技术导则中第9小节有关于高级氧化技术的解释,貌似小编看到的这项技术就是这个原型,人家现场技术保密,说是特殊药剂,小编智能理解到这里。
但是这个技术也有瓶颈,那就是泥渣处置和运行成本控制。
但总归,是一个现场可以运转,可以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技术。
擦,说过了,我们继续主题,厨余垃圾就地处理。
为什么小编这一年的时间都在关注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呢?因为我们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进行到今天,前端居民这块看来通过各种手段,无论是强制和奖罚,还是精神引领,是可以达到分类效果的,小编在杭州一个垃圾中转点,随便打开一个绿色的厨余垃圾收集箱子,看到的都是很完美的垃圾分类。
但是处置技术这两年,真的没有啥的改进。
新建的设施,仍然还是那老一套,预处理+厌氧,跟我们的餐厨垃圾处理工艺大同小异。
在大规模设施厌氧工艺称霸天下的同时,我们的好氧就地处置是否会有一席之地呢?
传统的规模性堆肥基本被行业淘汰了,首要问题就是臭,第二个问题还是臭,第三个问题还是臭。
小编游遍大江南北,目前一个来自德国的膜法堆肥,或许可以解决这一点。UTV膜发酵系统是从德国引进的一项膜覆盖发酵综合技术应用系统,通过结合GORE纳米膜、传感器、智能控制、微生物等技术,可以实现生活污泥处理的智能化、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
小编跟他们的技术人员交流过,目前的厨余垃圾完全分出后含水率在80%左右,如果采用UTV膜发酵,需要与园林废弃物进行混合,然后高温70度4周,中温50度2周,最后2周陈化,方可出肥,但是目前没有在大城市应用的案例,因为行业对好氧堆肥不太看好,他们没有机会试验。
小编希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给他们试验的机会,好氧堆肥,产物回田才是可持续发展,厌氧沼气是一种解决办法,为了解决而解决,都没有错。
擦,又说远了,我们继续就地处理。
就是想说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就地处理?很简单,我们建设一个集中设施至少需要2年-5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个空档期,我们前端又在火急火燎的发动群众进行垃圾分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要是敢混运和混合处理,我们会跟你没完,哈哈。
所以在这个2-5年的空档期,就地处理技术会登上环卫历史舞台,占据一片江山。
这里打一个小广告,【环卫之声】沙龙“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系统化设计”主题沙龙,预计明年3月28日在洛阳召开,仍然沿用上次闭门会议的操作模式,小编将邀请行业主管、研究学者、一线操作员工、设备制造、一体化运营、第三方监管等相关代表,对小编提出的“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系统化设计”进行讨论,我们不论职位高低和社会层级条件,单纯就一件事情如何可以做好,在话语平等的基础交流,根据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的看法,实现碰撞。
环卫之声,行业沙龙 坚持做行业最有用的沙龙,不浪费大家时间,我们只谈干货。
环卫之声,全程报道,但不接受外部参观~
不好意思,又说远了,继续扯回主题。
据小编将近一年的奔走,目前有联系的就地垃圾处置产品20余家,这20余家小编基本都去过现场,主流工艺为好氧堆肥,也有脱水、烘干、“水解”等减量化工艺并存。
既然主流为好氧堆肥,那么就证明了它至少是大家认可的可行技术,今天咱们主要说好氧堆肥。
谈起自然堆肥,60天,是时间底线,那么我们的就地好氧堆肥,有1h出肥,12小时出肥,24小时出肥,3天出肥,5天出肥,7天出肥等等,但目前来看,最多的就是7天出肥了,为啥呢,因为料仓体积有限。
设备天处理量,从10kg-10000kg,全有,特别是小编看到的家庭小型厨余堆肥机,真的超级可爱。
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能在家里实现堆肥,政府低价收购我们的堆肥产品,然后集中消纳,是否会解决一些问题呢?
还有一些大个的,基本也就到120L或240L了,然后就是这些。
这次路过杭州,特意看了一个现场运转的15吨设备。
还有很多素材,不一一罗列了,小编今天主要谈点心得体会。
浙大吴伟祥教授一直在公开场合科普堆肥的时间性,堆肥的要求,腐熟度问题等,这是极其切中要害的一个问题,因为小编常年环境监测,对于NY525的标准数度于心,NPK的监测对于目前的厨余垃圾没有意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堆肥之前,他已经合格。
所以,我们如何去考评一个设备(产品)的质量,就尤为重要了,特别是作为政府采购部门,如何从五花八门的供应商中挑选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才是实际。
北京出过一个地标,DB11/T 170-2105《生活有机垃圾好氧发酵设备技术规范》,小编单位出的,哈哈。
浙大,吴老师哪里也出过一个地方标准,DB3301/T 0261-2018《农村生活垃圾阳光房处理技术要求及管理规范》,但是是针对阳光房的。
但是,在设备采购之前如何监测呢?是个问题。
不讨论这个标准了,大家懂的,不要让我掉坑。
我们说说目前这个行业的难点把:
1.各方利益出发点不统一导致无法统一思想,产品方只想一次性卖产品,政府组织希望系统化解决,操纵工希望设备傻瓜机,环保监督希望你废气、废水、噪声达标,运营方希望故障率低、耗能低,行业研究者说你的肥料要是真的肥料。
2.垃圾纯度问题,如果前端居民的垃圾分类足够纯,我们的设备运转会很顺畅,如果纯度很低,设备会经常机械故障。
3.建设问题,目前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垃圾篓和垃圾中转站一起建设,不建议单独设置处置场地。
4.运维问题,按理说产品方最懂运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运维的不是产品方,苏州的韩博为什么运转问题不大呢?那就是因为设备安全以后,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作运维和日常。
5.肥料去向,严格说,目前的就地处理产出物都不是肥,因为腐熟度不够,所以不能直接用于土地,可堆放半个月以后,再与其他肥料混合使用,小编走访,目前一部分肥料去垃圾填埋场,一部分去垃圾焚烧厂,一部分被周边老百姓拿走养花,一部门被园林消纳。
6.政府协调,祥哥说过,所有的资源化产品政府应该负责出口,所以小编建议,如果当地政府计算做这个事情的化(推广就地处理),建议首先解决产品渠道,可以绿化协商出一个方案,所有绿化用肥料的10%必须是厨余垃圾堆肥,但是前提是我们的厨余垃圾堆肥要合乎一定的标准。
7.企业布局,为啥企业只想卖一件产品就走,那是因为他不能因为这件产品在这个城市专门供养一组运转和维修及运输队伍,成本太高太高,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想站住脚跟,可以在某个区做10台以上的项目,并自己大理,才有奇效。
8.价格问题,一般都会有政府补贴,而且力度很大,基本可以包揽设备的市场平均价。
9.工艺问题,还是建议堆肥前加预处理,脱水,出油,脱盐等。
10.环保问题,我们产生的废水和废气,怎么考核?还是可以豁免,等等把。
好吧,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小编预测,未来2-5年,将会是这个工艺的红海,大家拭目以待,对了,帝都在会议中心的项目不错,书记和市长都去看过,再放一组照片把。